广福寺位于达茂旗联合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廷赐名广福寺,当地人俗称“贝勒庙”,也叫乌力吉套海(吉祥湾)召庙群。后依“人杰地灵,百灵相助”之意,改为 “百灵”。百灵庙便成了广福寺的代名词。又因该寺建于巴图哈拉嘎地方,蒙古族也称它为“巴图哈拉嘎庙”。
广福寺的兴建要从诺内亲王说起。康熙年间佛教在蒙古草原异常兴盛。诺内亲王虔心向佛,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请来第四世活佛阿卜干拉布腾指导设计寺庙的规模和形制,制定了具体方案。庙址选定在巴图哈拉嘎(汉意固关)一个叫乌力吉套海(汉意吉祥湾)的地方,这里原是喀尔喀右翼旗第一代亲王本塔尔的冬营地。
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庙事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诺内酬款备料,次年正式破土动工,模仿归化城席力图小召的建筑模式,采用京、藏两种风格,用三年两个月的时间,建成了朝克沁独宫。建好朝克沁独宫后,诺内呈报朝廷,康熙皇帝赠送朱墨《甘珠尔经》,并赐名“广福寺”。
此后百余年间,广福寺陆续修建,形成了五大仓(学部)。分别为却伊拉仓、纠德巴仓、满卜仓、东科尔仓、朝克沁仓。共为5仓。随着广福寺庙仓经济的发展,内地商贾也纷纷来开设店铺和手工作坊。百灵庙河东一带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有复元魁、集义公、德胜公三家大商号,还有木匠、铁匠、银匠、砖瓦匠、画匠等手工艺人。他们同庙区喇嘛、牧区牧民来往频繁,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交易、收购、供应蓄产品和生活用品。重修朝克沁独宫时,四子部落的工匠、木工为广福寺修建寺庙殿堂,喇嘛们给他们发工钱,奖励了全套马的奖品、布匹、砖茶等奖赏。众多外地来的商人、能工巧匠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世世代代留在这片草原,与当地牧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安居乐业。
民国元年(1912年)冬,外蒙古军大举进犯内蒙古地区,次年6月,中路军侵入达尔罕贝勒旗,以百灵庙为根据地,厉兵秣马,乘势南进,直犯武川。同年7月,北洋军陆军第二十镇第八十混成团开赴达尔罕贝勒旗,收复百灵庙。同年10月,陶克陶胡再次率外蒙古军南犯,占据百灵庙。北洋军又调兵反击,再次收复百灵庙。在这一过程中,广福寺被焚毁庙宇殿堂6座,财物抢掠一空。民国四年(1915年)开始,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云端旺楚克亲王主持整修广福寺,历经14年而成。1936年11月,在百灵庙战役中,广福寺再次毁在日军的飞机轰炸中。之后,齐色德巴拉珠尔主持修复。“文革”中,包头白云区和百灵庙的红卫兵们拆殿堂、砸佛像、烧经卷,除朝克沁独宫因被军队占用为仓库而幸免外,其余建筑毁于一旦。改革开放以后修建恢复。
广福寺在百余年的历史车轮中三次遭毁,又陆续修建、恢复,承载了达茂草原各族人民的历史印记。今天的广福寺南北长110米、东西长54米,占地5940平方米,建筑呈中轴线布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朝克沁殿、却日殿,殿前左为丹珠尔殿右为甘珠尔殿。天王殿是一座歇山式建筑,现为整座寺院的山门;却日殿为藏式;丹珠尔殿和甘珠尔殿均为硬山式。
广福寺还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武装抗日反对分裂的第一枪打响的旧址,是历史上有名的“百灵庙暴动”及“百灵庙大捷”的发生地,1934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在百灵庙成立蒙政会。时任蒙政会秘书长的德王逐渐掌握实权后,组建了一支1000多人的蒙政会保安队,作为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民众则希望这支武装成为民族解放的力量。中共西蒙工委在蒙政会保安队中做了很多工作,并在德王公开投降日寇的关键时刻举行了暴动,使其加入了抗日行列,给日伪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谱写了熠熠生辉的一章。
2006年,广福寺连同女儿山一并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