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达观”,是一种心怀天地的辽阔视野,它要求我们跳出局部的藩篱,站在达茂旗发展的大格局之上,审视每一个事件、每一种现象。
“达观”,亦是一种洞察入微的深刻见地,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细节,以理性的思考剖析本质,挖掘那些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内涵。
达茂旗融媒体中心将开设不定期时评专栏“达观”,观大势,向未来,我们将聚焦热点,回应关切,为达茂旗的发展建言献策。
12月5日,满都拉口岸过货量突破800万吨,提前26天完成了自治区既定过货目标。满都拉口岸从1992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开通,到201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常年开放性口岸,完成了从季节性口岸到常年性开放口岸的华丽转身。在随后的几年里,满都拉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日臻齐全,2017年过货量突破100万吨,2018年过货量突破300万吨,2023年首次突破500万吨。2024年,满都拉口岸更是“开挂”一般,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单日过货量、单月过货量、全年过货量均创历史纪录。
随着进出口过货量的不断攀升,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也随之水涨船高,根据达茂旗外事办统计数据,2024年1-11月,满都拉进出口贸易额为58.84亿元,同期上涨16.52%。
不管是单日过货量、单月过货量、全年过货量还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不管是监管场所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呼包鄂地区唯一的国家常年开放陆路口岸,满都拉口岸在2024年完成了飞跃式发展,其中有国内国际进出口市场大背景的原因,更多的是当地政府、海关、边检等部门对满都拉口岸的重视与支持推动的结果。
面对喜人的成绩,我们当然有理由欢呼,但是在欢呼过后,还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要清醒认识到的是,过货量上去了,贸易额上去了,口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上去了吗?口岸搭台,目的是要让经济唱戏,发展口岸经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过路经济”真正成为“落地经济”,进而成为拉动达茂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长期以来,满都拉口岸以“过路经济”为主,进出口货物在满都拉口岸只是短暂的停留与中转,难以在当地形成产业集聚与价值沉淀。而落地经济则强调将资源、要素吸附于本地,进而发展出完整的产业链条。利用将近10年的时间,满都拉口岸已经完成了蝶变,完全具备发展“落地经济”的潜力。推动“通道经济”转向“落地经济”,不仅关乎满都拉口岸自身的可持续繁荣,更影响着达茂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要实现这一转型,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引领,用超前思维、前瞻性思维科学规划好满都拉口岸产业布局,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货物进出口、仓储、就地加工、外销以及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口岸经济链条。
其次,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满都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建成物流园区道路及管网、综合停车场、封闭通道等配套服务工程,仅2024年就实施了9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但是立足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从完善的交通网络、仓储设施到配套的物流服务完整体系,满都拉口岸还有很多短板缺项,如出入境人员及货车司机住宿餐饮服务、汽车修配、能源补给等,还需要再下功夫,为“落地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满都拉口岸应该立足自身禀赋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诸如特色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艺品制造以及跨境电商、跨境旅游等产业,吸引相关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经济体系,让更多的贸易活动与经济价值落地生根。
同时,满都拉口岸还应多举措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与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与蒙方的双边互市贸易合作,让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流通,促进双方在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建设边境畜产品加工区、口岸国际物流园区、保税区以及资源深加工区,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与优惠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推进,立足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满都拉口岸从“过路经济”迈向“落地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转型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只要坚定信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蒙方的合作交流,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满都拉口岸必将在“落地经济”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为达茂旗乃至包头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
卷“上天” 达茂旗探索经济发展新领域
下一篇:
快讯 | 中国共产党达茂联合旗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暨全旗经济工作会议召开